似乎导演不太知道自己到底该表达什么,又想显得深刻,又想保持轻快
又想教育人,又想引人发笑。目的性过强,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没有
为了确保电影卖座,在价值观大乱炖的电影里,最终导演决定选择让搞笑成为首要任务
就像电影里执着让马继业上清华北大的父母一样
电影舍弃了很多正常世界里应该有的基本逻辑,一切为搞笑铺路
刚开始笑点还像稀疏的小雨一样打在脸上,后面因为笑点过于密集
像大暴雨一样,劈啦啪啦的打下来,只让人觉得喘不过气
到电影三分之二的地方,这些笑点已经掩盖不住电影里混乱的价值观给观众带来的不适
电影的空洞感就在于,导演一直带着演员挠你脚心。你会笑,但是这种笑让人尴尬
而从马继业的角度来带入,整个电影更是如恐怖电影一样让人不寒而栗,你想想
你父母的生活是伪造的,你奶奶是花钱雇的,你的邻居都是花钱雇来的,连你发小和你之前分离的记忆都是人造的
周围人功力世俗而腐烂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侵蚀着观众的神经和本性单纯的马继业。连发小一个高中生,都张嘴闭嘴都是,什么什么东西能搞大钱
(插播吐槽一下辣目洋子看着比马继业那个演员大上一轮不止。说话的口气就像个中年妇女,哪里像学生了?又粗俗又市井)
你童年的喜怒哀乐都是假的,你为此挣扎过的也罢,悲伤过的也罢,为此向往过的,心潮澎湃的也罢,都是假的。都是人造景点儿,人生仿佛是一片虚伪
你的日记被放大研读,你的微表情被拿来分析,连你为奶奶送葬的眼泪和悲伤都是被人精准计算过的
真让人窒息
至此,一切为笑料开路的刻板化表演模式登峰造极。物极必反。达到了一种让人如坐针毡的反向效果。
实在因为不是任何一种情景都该被拿来娱乐
当马继业真情实感的为奶奶的去世而嚎啕大哭的时候,台上的主持人竟然开出了,你奶奶的灵魂在清北大学经济管理系的上空等着你这个玩笑。
我感觉看到这里,这个电影就值一星
如果马继业的荒唐生活在他的生命里只持续了几个礼拜,几个月,我也许还笑的出来。但是他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被毁了,18年啊。而且成为了既定事实无法被改写。笑不出来了好吗?
搞笑确实一直是开心麻花的杀手锏,所以剧里的人,执着于每时每刻都在搞笑,每一个动作都精心编排过就是为了让你发笑。你开始像跳膝反应一样跟着电影笑,然后你只能感到一阵恶寒
接下来所有的剧情都展示出了,导演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的严重逻辑bug。
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人经历过马继业这样的事情,不进精神病院,不跟父母断绝关系都是轻的。严重点可能会轻生。
可当马继业走出这个家庭的时候,导演让沈腾哭着问出一句,还回家不回家吃晚饭啊。去弱化他们给马继业带来的深重伤害,和那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些事情不能做,是因为有些事情不能被原谅。
因为这些事情可能会摧毁他一生,带来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但是电影仿佛只是说,爸爸妈妈跟你开了个玩笑,你竟然会反抗,你咋还认真了。但是爸爸妈妈并不生气,只要你晚上回来继续吃饭就行。
父母跳过自己的错误,没有道歉,所有的辩护都是在强词夺理,颠倒黑白。更是没耐心等来一句原谅,就急与让儿子和自己重归于好。
这里的“回来吃饭”显的非常让人窒息,意味着他们还是希望马继业回到家庭关系中,继续扮演好他的家庭角色。并且还得毫无城府的去继续信任曾经伤害过他的父母。
导演你觉得可能吗?
于是我发现,直男不但拍不好女性议题,在儿童教育这个领域知识面更加贫穷,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什么玛丽大喊,就不能让你们老爷们看孩子。现场的男士笑的好开心,好像父亲的失职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电影里控制性极强的父亲正在摧毁孩子的人生。
最后孩子的觉醒竟然还是在父亲的“教诲”下觉醒的,特意展现了,父亲教给他的几个大道理。来满足中年男性的自恋。变相的暗示,其实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剧情美化了,他们带给马继业的精神创伤,似乎感觉没有他们的疯狂,马继业就无法找到自我一样,实际上这完全本末倒置。
电影本身大概是想讲望子成龙要有方式,应该让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完全没有讲好。反而让我们透过表象,看见了这个电影团队真正的三观,和在电影的细节中流露出来的集体潜意识。就是中国式父母归根结底觉得自己怎么做不会是错的,即使是错了,也有父母的爱都是伟大的这块免死金牌。最后就是,跟小孩扯上的事情,他们是真的严肃不起来。
本质上就是无法尊重儿童,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和独立的个体。并且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灾难性迫害,天真的幻想,这里还是会有一个团圆的大结局,小孩子的事情不必认真。
不管他们如何的疯狂。儿子仍然会健康快乐的继续成长,并且原谅他们。最后跟他们和解。毕竟他们只是任性了一点而已。
这就是中国,任性的父母,懂事的孩子,父母像躁郁症一样不可理喻,孩子却要在几岁的时候就要背负苦难教育,承受父母的疯狂。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些父母意识不到,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成为了天真的孩子,他们肆意的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他们的孩子,才是他们的精神父母。要不断包容和原谅他们父母犯下的错误。
而错的就是错的,用搞笑的方式去掩饰一个悲剧,一个不可能愉快收场的致命性悲剧,然后强行happy ending.
简直是狗屁不通
从马继业的名字被改写的时候,他就没有被当成一个人对待,他是一个纯纯的工具。这个工具应该体恤父母,品学兼优,高校毕业,然后继承家业,并且100%在马成钢的控制下生活
npc都能下班,但是马继业不行
他应该去照顾所有人的情绪,但是唯独不能有任何自我和隐私。他从小到大每一天都被监视,他只能被迫和父母和奶奶挤在一个小破屋子里,没有任何的个人空间。而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马成钢的想象。
而他最亲近的人都在对着他演戏,这根本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一个常年生活在假性亲密关系里的人,习惯了掩饰真实情感,去扮演一个让别人满意的角色。最后只会是个反社会人格
马成钢执着于让马继业给他买一双他根本不需要的鞋,本质连教育都算不上,挺多算一场cospaly,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
而马成钢本质上也不是在承担他父亲的角色,而是他的上级。除了马继业的未来和他前程,马成钢对其他的都毫不关心。
马成钢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像对待下属,论功行赏,他不关心他们真正的思想,是否幸福。挖空心思只想控制他们,这种扭曲变形的家庭关系,被他冠上了严格阶级等级和制度。而家庭不该是有阶级的地方,但是马成钢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妻子的意见,也没有尊重过自己儿子的人格。甚至不认为他们应该有自我表达。
为什么?是因为太爱了吗?显然不是,这一切都是因为马成钢有钱
剧情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在马成钢的操控之下。以结果,以资本为导向。而马成钢的妻子,是一个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自我的附属品,她最的大乐趣就是买包,美甲,把儿子当成讨好丈夫的工具。她除了争宠和吹捧马成钢的戏份。她个人角色相关的细节铺垫几乎没有。她是一个纯纯的道具。
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扮演了马成钢这种爹味企业家意淫中的完美妻子形象。
电影里有一段,马丽饰演的这个角色终于站了出了说,为什么要让孩子捡破烂,这样没有考虑他的自尊心啊!
然后马成钢就甩给她一个爱马仕的包,说了一堆假大空的空话,大概意思说是这样就是为孩子好。然后马丽那个角色就说,我刚才生气了吗,我没有,刚才发生了什么?导演在这个时候抖包袱,call back,制造笑料,让我十分的尴尬
小夫妻间的情趣应该体现在无关痛痒的小事上面,用一个包便可以化解,可能戏剧效果是甜蜜的。但是在大的价值观和原则面前,一个亲妈怎么能被一个包收买?儿子的尊严确实被践踏了,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立场,打断父亲错误,离谱,疯狂的教育方式(变态控制)。这个时候玩包治百病的梗,简直是不合时宜。
这个剧情想表达什么?只要有钱就行是吗?
把这种包治百病的无聊烂梗堆砌在一个女性身上,我真不知道马丽来演一个这么空洞无聊的,只会附和自己的丈夫,没有任何深度,没有任何主见的扁平形象的人物到底有什么意义?
感觉就是一个榜上了大款的花瓶。根本对于儿子的教育没有任何责任感,没有任何存在感。任由丈夫为所欲为。即使她认为丈夫错了,也不会坚定的为自己辩护,说不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一点有智慧的话,而是给点钱马上闭嘴。
这真的好笑吗?
说实话,她这个角色都不如西红柿首富里面的夏竹,至少那个女孩是有灵魂的
而电影的结局就更奇怪了,马继业去报考了体育的学校,本来这个转折还可以,但是跑一跑在比赛过程中让他去捡瓶子?这剧情是想表现他彻底疯了吗还是什么?
如果说此举也是为了堆砌笑料,但是我已经彻底笑不出来了
然后马成钢笑嘻嘻的问他媳妇要不要再生一个,我看到这个地方一脸问号,这个意思是一个孩子摆脱了他的控制,然后再去摧毁一个是吗?
没有看到剧情里他跟孩子真诚的道歉,或者意识到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伤害会有多大。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事情,这个孩子不会精神失常吗?不会自杀吗?不需要心理治疗吗?
这样的父母是在犯罪,这既不是爱,也不是教育,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戏耍和精神虐待。望子成龙都是借口,是有钱人打发自己时间的无聊把戏罢了。马继业的出走对于马成钢不造成任何一点心灵上的撼动。不影响他分毫的心安理得。
看着马继业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被戏弄,被摧毁。嘲笑马继业,就像嘲笑每一个被资本戏耍的普通人。
喜剧片就好好做喜剧,没有必要在这一个半小时搞什么教培,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有父母看见这个电影会去反省自己,我看见得只有带着ptsd产生观影不适的孩子。
如果说马成钢之前还是以功利性目的为主,那么失去了马继业,他至少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惩罚。而他最后的无所谓的态度,简直荒谬。更是衬托的整个电影的立意都像个玩笑。
已经彻底的脱离了儿童教育话题,变成了笑声罐头。什么三观价值观,亲情友情爱情,都去它的。娱乐至死,笑就完了。什么梦想平等尊重自由,资本主义。有钱就行了。
到最后,我就觉得他的孩子对他来说,连工具都不是。是玩具。没了一个再生一个,没了一个再生一个。连功能都不必有。
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钱呗
这电影,拜拜吧您吧。